主條目:蘇聯歷史 (1927—1953年)(英語: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(1927–1953))
1924年,蘇聯的創始人列寧逝世,之後約瑟夫·史達林贏得權力鬥爭而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。他在任內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,導致糧食產量暴跌以及1932年蘇聯大饑荒,尤其是在烏克蘭和北高加索地區。因為政策的失敗,史達林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反對者來鞏固個人領導地位,自1936年開始以肅反的方式對黨、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,使得近百萬人被草率處決或者直接消失。其在任期間,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古拉格進行所謂的勞動改造。
1939年4月中旬,英、法、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、政治談判。談判中,蘇聯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議:
締結英、法、蘇之間有效期5~10年,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
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
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。然而,談判毫無結果。
1939年冬,蘇聯企圖吞併芬蘭失敗,但仍迫使芬蘭割讓部分領土[1],史稱蘇芬戰爭。芬蘭為了免於蘇聯的滅國威脅,在二戰中加入了軸心國集團。[1]
1939年8月3日,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向蘇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。此時,蘇聯為將禍水西引,因此於8月23日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了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》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,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,蘇聯出兵瓜分波蘭領土,占領東歐大量地區,製造卡廷慘案,屠殺波蘭民族精英。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、立陶宛被強行併入蘇聯,三國的民族精英被屠殺,數以十萬計的民眾被強制遷往西伯利亞集中營。
蘇聯簽定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》只是一個緩兵之計,反對社會主義的阿道夫·希特勒遲早會撕毀和約。因此,蘇聯開始將大批物資、設備從歐洲部分運往大後方,為之後的蘇德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。但是,史達林有一點還是失算了,他始終認為德國攻下英國之前不會對蘇聯發動襲擊。
1941年6月22日凌晨,德國以370多萬兵力、5100架飛機、3800輛坦克和大量大炮,向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。由於戰爭準備不足,蘇聯紅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。之後,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,直到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第戰役。
1945年,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占了德國全境,歐洲戰事結束。
1945年8月8日,蘇聯紅軍對日宣戰,並於8月9日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,全殲日本關東軍。
1949年,以美國為首的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,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簡稱北約)。蘇聯針鋒相對地於1955年和他的社會主義盟國簽訂了華沙公約,成立華沙公約組織,同北約相抗衡,冷戰時期開始。